C+ Architects 事务所藏在北京方家胡同里,这里的主持建筑师程艳春就住在钟鼓楼下面的四合院里,每天步行上下班,听起来“惬意”的生活,却被他形容为每一天基本都处于“战斗”的状态。2014 年,程艳春还在日本读博士,就接到了国内...
C+ Architects 事务所藏在北京方家胡同里,这里的主持建筑师程艳春就住在钟鼓楼下面的四合院里,每天步行上下班,听起来“惬意”的生活,却被他形容为每一天基本都处于“战斗”的状态。
2014 年,程艳春还在日本 读博士,就接到了国内第一个项目的委托——北京比津造型理发店。毕业回国之后,他便和从巴黎留学回来的多年好友李楠合伙开设了 C+ Architects 事务所,“可以说这一切都像是顺其自然地发生。”
的确,能在事务所刚刚起步阶段就接手一个合适的项目,称得上是幸运。但敢于在刚刚离开校园这一年就独立操作项目,程艳春的准备工作也没少做。
早在本科三年级时,他就开始在建筑师王昀的事务所里实习,后来基本都是一边在事务所工作一边在学校完成课程。从北京大学 建筑学研究中心硕士毕业后,他拿到全额奖学金去到早稻田大学古谷诚章研究室继续自己的研究。他并没有埋首在论文堆里,而是一边自学日语一边在观察日本的城市、建筑以及住宅。
抱着“我想知道真实的建筑是怎样被设计、建造起来”的好奇心,程艳春一般都会在前期做好研究工作后去实地考察那些真正的建筑,这才是他习惯的学习方式。他带着日本教授送他的地图展开了有关日本现代建筑的地毯式考察,逐个去看那些日本大师的住宅名作。
持续的实习经历和实地建筑考察给了程艳春实践的信心,“从现场收获到的经验对我现在的建筑设计有很大帮助,或者说自己现在的设计就是以前经验的反射。”
比津造型是程艳春在国内时经常光顾的理发店,偶然一次闲聊到店主要开新店,便有了这次合作。
比津造型理发店位于北京东郊龙湖长楹天街购物中心 3 层,建筑面积 135 平方米。考虑到店铺结构并不规整的因素,为了让有限空间发挥最大使用价值,设计团队根据三段折线创造出三块面积不同的功能分区。
在东京留学时,程艳春经常会去国立西洋美术馆看画,其中,一幅丹麦画家 Vilhelm Hammershøi 的《弹钢琴的伊达(Interior with Ida Playing the Piano)》给了他很多灵感,从近景中桌椅到门洞里画家妻子弹钢琴的身影,整幅画呈现出一种静谧氛围,里屋窗外透进的光线强调了层叠空间中心的人物,好似默默期待着弹琴的伊达不知何时可以回眸一笑。
他希望将这种“一切只为她回眸的那一刻”的场景感,与传统空间构成中的递进式空间相结合,就在理发店中植入了可调节纱帘,把“层空间”的概念表达出来,纱帘间可以随意组成独立理发空间,并且制造出相对暧昧的空间感。
在设计过程中,他想象了这样的场景:“洗发后的客人从屏风后面走出来,再通过层层的纱帘,如演员登台一样,成为整个空间中最重要的角色。”
因为长期研究日本现代住宅的关系,他对于日式住宅中巧妙利用小空间以及注重细节设计的特性都很熟悉,在这个面积有限的理发店里也用了很多办法。
比如利用店铺高度优势,在辅助服务区域创造大量立体储藏空间,还能做入口植物墙玄关;又如设计了带有滑轨的全身镜台,可以任意组合,当两三个朋友相约一起来理发,可以拉近某两面镜台的距离,随时调整出适宜的理发空间;以及在镜台背后的吊柜做的玻璃挡板,既可以储存客人的私人物品、水杯等,又能有效阻隔飘落的碎发。
成立事务所两年,C+ Architects 接手的项目虽然体量都不大,但类型倒也算是丰富。既有北京半壁店 1 号文化创业园 8 号楼和北京竞园 22 号楼这样的办公空间改造项目,2015 年北京国际设计周·阶屋这样的实验性项目,又有那厢酒店这一类的商业空间项目,以及西安巴蒙多幼儿园这样的公共教育空间。
程艳春实现了学生时代就想开一家事务所的愿望,但他觉得自己的建筑生涯才刚刚开始,在与不同业主打交道的过程中,也都是在接触、学习不同领域的内容。
我们曾详细介绍过 C+ Architects 在北京竞园 22 号楼的一处 330 平方米旧仓库改造项目,更新后成为两家公司的联合办公空间使用。这里的业主是程艳春同月同日生的校友,从事互联网行业工作。
自称“活在古代”的程艳春在刚刚回国时,手机里甚至没有任何在线支付、打车软件之类的 app,结识这个业主后他了解了很多关于互联网的事情,“认识他之后基本迈入了现代化,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
而厦门“那厢酒店”项目的业主郑磊本就是个建筑师,也是程艳春的朋友,“他找到我们想一起合作这个有意思的项目,我们负责建筑和整体环境的规划,还有朋友负责室内、家具等,可以说是朋友间的一次互相协作。”
那厢位于厦门环岛南路一侧的半山林间,正对着的就是台湾海峡,毗邻厦门最负盛名的环岛路景观沙滩。
这里以前是一处私人住宅,建造在一片相思树、松林与天然巨石之间。为了创造一个能够让人感受自然的适宜场所,程艳春决定只把房子作为这个场所的简单载体。他将场地内原本的一个集装箱房子改造成酒店的大厅,还包含一部分客房。
场地中新加的一些其它客房也采用了集装箱的做法,主要是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集装箱可以直接放在场地上,如果将来房子不再使用可以直接把其拿走恢复原来的环境,尽可能地消隐设计的痕迹。
因为业主本身就是建筑师的关系,这次合作也有了异于一般项目的趣味与碰撞。
目前,事务所保持着 8-10 人的规模,“因为不是大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基本上像是个大家庭,我负责项目部分,我的合伙人负责事务所日常的运营和管理。”程艳春说。他喜欢思考建筑背后“人与人、人与环境、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像近期参与设计的两个幼儿园的项目,需要深入了解儿童成长和教育,对他来说就是挺有挑战性的项目。
“在普通人的一生中,将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幼儿园又是开端,对我来说除了做建筑,这也是对人从根本上进行思考的好机会。”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