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走向“统一市场”的现实挑战

浏览:153 时间:2023-05-29
如果要推动大湾区一体化,理想的状态是需要在整个大湾区范围内统一配置土地资源,以及统一协调教育、医疗资源,进行资格互认,这样地方政府才有动力为“外地人”去积极的建配套。

看了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今日就大湾区纲要举行的行政长官质询会——显示香港本土各界在对大湾区纲要到底是“惠港”还是“空港”有明显分歧,触动我想继续探讨两点内容,一是香港与珠三角一体化的现实难度。二是大湾区下的中小城市前景。舆论现在唱多的已经非常非常多了,不差我这一份,我主要转为考虑些现实的条件,不代表着说前景不风光,只是提出来,抛砖引玉。毕竟,有讨论才好玩。

当然,目前很多具体信息未出,判断无法明晰。更多各位可以待到明天上午看发改委+三地政府联合举办的宣讲会,会有更多信息露出。

大湾区的最终目标,简单是一句话,就是要创建一个“统一市场”,人财物知识信息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毫无限制,这自然是最完美的状态。如果用一个比较虚的指标评价它是否成功,我觉得可以用“大湾区人”来评价——假以时日,这片5.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上亿人口,逐渐都在认同自己是“香港人”、“深圳人”、“广州人”、“东莞人”、“佛山人”之外,也都逐渐认同自己是“大湾区人”。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成效,那么的确可以说,大湾区是成功的。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完美状态,在现实中,可能随便一个大街上的老奶奶都知道,不那么容易的。想想这个区域有两种制度、三种法律、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语言文化其实也都不同)。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一个微型欧盟(只是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冀请各位不要上纲上线)。

可以说这是一个最难的大湾区,这决定了这个统一市场的形成。一定有很多需要调和的矛盾,各家一定都有各家的小算盘,不存在说,你发个规划纲要,大家都欢天喜地的抱回家,然后都亲密无间、精诚合作了。这个里面的竞争暗斗,重复建设,相信一点也都不会少。

这里面香港(澳门辐射力太弱,不谈)是最突出的存在,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zz上。某种程度上,理解了香港在未来大湾区里的角色,就理解了这份纲要。

香港的定位明确,客观而言,虽然昔年威风不再,但是它所拥有的有很多现时优势依然为珠三角所亟需。和几十年前相比,珠三角现在不怎么再需要来自香港的直接投资,但是,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无法撼动。除此,珠三角现在普遍进入产业升级与转型期,对前沿知识、专业化服务、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些香港都拥有相对显著的优势。比如我希望大湾区的概念之下,不但能看到更多香港的大学来珠三角合作办学,还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香港的优质中小学、医疗机构、律所等等,来珠三角设点。珠三角现今存在着庞大的消费升级,但却面临相对差劲的供应——这些也许需要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才能配套(亦是现实困难所在)。

梳理林郑及香港政府一贯的表态,可说香港现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曰土地枯竭、成本太高,二曰优秀人才不足,香港自身也面临科技医疗教育人才的匮乏(这在这次质询会上提到最多)。那么,这就尴尬了。按此推导,不难想见,大湾区之下,香港会做两件事。一件是,向大湾区要地,发展“飞地”经济,以此推动香港“再工业化”,这要比香港填海或是噼山要更加经济——之前的新闻报道显示,香港已经在这样和惠州洽谈了。第二件是,尽最大可能把本港优秀人才留在香港,不到大湾区去,同时推出更多政策对外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赴港发展。

如果是这样做,会对大湾区的合作产生影响。如前所述,珠三角是依然需要香港的金融、知识与专业服务的,包括科创,尽管我对纲要把科创的领导者角色赋予香港有不认同,但客观上,整个珠三角都面临基础研究不足需要借力香港推进产业进一步升级的挑战。然而,如果香港自身在这些方面也都缺乏,那珠三角的算盘会不会就落了空?落了空的前提下,再给你“飞地”让你再工业化,也许市长会将之视作“奉献”,他就会有想法。当然,你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做这样的事情,但那样会导致珠三角地方以及民众对香港观感的降低,进而降低他们在大湾区纲要里的获得感与认同感。如果有这样的担忧,很可能的一个局面是,你纲要发你的,但我该怎么干还是按我的。这就难说形成了合力,而是依然各行其是了。

上面的推论是假定香港可以留住他们的优秀人才,但这一点不确定。在眼下珠三角针对港人工作居住已经大开方便之门的预期下,香港的优秀人才是否会留在香港,未必由得港府决定,而是由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决定。如果珠三角都意识到需要香港来牵引自身的产业升级,那么就会针对优秀人才推出更有诱惑力的竞争政策——比如针对香港人才的税收、住房、薪酬待遇、通关便利等等,这些香港显然拼不过,因为内地地方政府主导力极强,可动用资源丰富且方便。而如果香港拼不过,优秀人才会否慢慢出现外流,或者是那些人才身份还是港人,但工作就业越来越多都在珠三角了,那最终会不会导致原本可谓借助大湾区纲要实现再度起飞的香港,竞争力反而进一步被削弱了呢?

如果出现这种担忧,那么和上述的情形相反,港人的身份认同,会出现恶化,而香港与内地的心理对立,也会因此更加严重。

总之,这个需要寻找到一个平衡点,需要更高的智慧去运筹。

第二个问题,关于中小城市,也即是除了四大中心城市之外的其它7个城市——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说它们是中小城市,不准确,东莞、佛山已经是特大城市,并且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为求区分便利,暂且这样称呼。

大湾区纲要中,其实没有提及太多这7个城市如何定位,以及如何发展。仅仅是以一种大概的笔触描述了它们整体的愿景——电子信息产业带、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等等。尤其是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如何进行协同,不知道。

这些城市也可分两类,一类是东莞、佛山、珠海这类城市,本身靠近中心城市,相对更有地缘优势;又逐渐形成了比较明确的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方向;人口规模也较大或是密度较高(如珠海)。这类城市,在未来的竞争中,是比较有能力捍卫自身的竞争优势的。所以,在大湾区之下,这类城市还是会成为不小的受益者。

但是,对于惠州、江门、肇庆这些城市,会否出现一个风险:灯下黑。湾区里所有的贸易壁垒都逐渐消除了,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高速铁路越来越便捷)。那么,这些城市的优质企业家、优秀人才,会做何选择?是会继续盘守根据地,勉力做大做强?还是会带着企业,带着资金,带着知识,跑到中心城市去谋求更好的前途?

这个是说,未来整个大湾区会否出现虹吸,出现两极分化扩大。四个中心城市会发展得都很好,因为政策、资源都倾斜加持,会吸收到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优质企业,拥有更多的大学、医院、基础设施等优良配套。而次一等的中等城市,会因为自己的产业基础,成为围绕着中心城市承接产业配套发展的下游城市,也不会差。但是第三梯队的城市,是会更好还是更差?其实是会有一个挑战的。

假设,假设发生了,那么会自然导致中小城市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上升,从而挫伤到大湾区统一市场的规划初衷。

比如说:公共服务的问题。这是另一个存在于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现实困难。

很多中小城市的本地居民是很恐惧广深港的有钱人去他们那里买房子的,那会炒高他们的房价——过去多年来,类似这样的“深圳人,滚出东莞(惠州)”,偶有发生。即便是刚需,也一样并不受待见。因为你的工作在深圳,纳税也在深圳,主要的消费可能也集中在深圳,但是医疗、教育这些公共品却要当地政府支出公共财政来负担,这个不但政府没有动力干,当地民众也无法容忍。这也是这么多年来,那么多人深圳刚需到惠州置业但是一直无法解决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所在。

如果要推动大湾区一体化,理想的状态是需要在整个大湾区范围内统一配置土地资源,以及统一协调教育、医疗资源,进行资格互认,这样地方政府才有动力为“外地人”去积极的建配套。

但如果说大湾区概念之下,本地的优秀人才都跑去了中心城市,而置换来的人,要么都是想着炒一把就跑的投机者,要么是人在中心城市工作的白领人群。那这些城市的市长还会不会愿意为你建学校,让你的小孩在这里接受公立义务教育?最终,这个在市长的眼里,又会变成给香港“飞地”一样的“奉献”。这就不好玩了。

具体会怎样,现在不好讲,因为地方政府的因应作为不同,结局可能会有不同。但这个风险考量,可以作为我们判断接下来出台的纲要配套文件会否得到各地政府共同认同并且形成合力的一个切入点。比较多的信息,请大家关注明天的宣讲会,相信会有非常多的收获。


活动推荐:“5G物联峰会”

作为信息社会通用基础设施,时下5G产业建设以及发展如火如荼,并将最终带动数十万亿规模的社会经济发展。但5G在正式进行商用化普及应用前的态势如何发展?5G将为哪些领域的变革带来有益赋能?5G将在各行各业掀起什么样的市场风暴?系列问题依然困扰着各界人士。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脉络,理解5G产业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让各界人士更清晰的洞察5G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点。6月14日,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由亿欧公司联合承办的“5G物联峰会”将于上海虹桥世贸展馆举办。

亿欧“5G物联峰会”将特邀政府、学界、商业、投资机构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多领域视角切入,深究5G产业发展脉络,探索5G赋能各行各业的新思路、新方法,供行业内外各界人士参考。活动详情请戳: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24

当前页面由百度MIP提供加速,可能存在部分功能无法使用,如需访问原网页,请点击这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