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40年》系列专题片的摄制工作于11月13日划上了句号。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往返于美国8个州之间,采访了12位学者。这次采访拍摄对我们而言是一次近距离接触美国各领域华裔顶尖精英的契机,也是一次聆听早期留学生们讲述当年精彩故事,并和这些权威人士交流学习的深度课堂。
作为美国摄制组的导演,我想借助这篇手记向改革开放40年来从中国到美求学并取得卓越成果的留学生们表示敬意。同时,向辛勤付出的每一位摄制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左上:8月6日,留学生40年美国摄制组采访世界顶尖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成。拍摄结束后,李成兴致不减,与摄制组成员继续交谈。
右上:10月4日,留学生40年美国摄制组前往佛罗里达的布莱恩特太空科学中心,采访了首位发现系外行星“超级地球”的华人科学家葛健。
左下:7月27日,留学生40年美国摄制组采访了同在杜克大学任教并被中美两国国家科学院分别授予院士荣誉的生物科学家伉俪董欣年、王小凡。
右下:8月2日,留学生40年美国摄制组在杜克大学医学院拍摄。(侨报记者张雅妮供图)
从美西到美东 暴雨、暴晒、暴走
10月21日,摄制组抵达了新奥尔良,这是我们针对这个项目最后一次从美西飞往美东,这次的采访对象是就读于杜兰大学、年仅19岁的篮球小将张镇麟,他也是专题中最年轻的受访人。他的时间非常紧张,每天早6点起床训练,9点上课,中午两个小时吃饭加午休,下午继续上课、训练,晚餐后补习功课直到一天结束。
面对如此密集的时间表,我们除了坐着采访的30分钟,其余时间都是在他从教室到食堂再到训练场的路上边聊边拍。因为赶时间,身高2米02的他走起路来一步顶我们三步,两位摄像扛着摄像机边跑边拍,还多次被阵雨阻挡。然而,这并不是摄制组第一次经历雨中拍摄。
7月25日上午8时15分,我们的飞机降落在北卡州罗利达勒姆国际机场,窗外的暴雨让来自加州的摄制组傻了眼。刚刚完成波士顿几天的拍摄,又整理传输素材至清晨,睡了还不到3个小时就爬起来赶飞机的几个人个个都耷拉着眼皮不想说话,直到取了托运的器材行李走出机场,一股潮湿的空气和毛孔的迅速扩张才让大家清醒。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雨却恰逢其时的停了。大家开玩笑说:“老天还真给面子,否则拍摄就麻烦了。” 接下来,忽雨忽晴的玩笑和我们开了三天,拍摄工作变成了“看天吃饭”,一有放晴的迹象我们就迅速出动抢拍素材,拍到一半大雨倾盆而下,摄像就要扯起身上所有的衣料保住设备,并毫无悬念的变成落汤鸡。所幸,杜克大学室内部分的拍摄非常顺利,生物科学家伉俪王小凡、董欣年,和享誉世界的心理与心血管病研究专家蒋蔚都非常热情,我们的采访也高效完成。
在接下来的华盛顿,我们顶着一年中最烈的太阳在各拍摄点间徒步穿行,延时拍摄时,我们找不到一处可以遮阴的地方,只能修行般一动不动守在摄像机旁。
而到了纽约,想要像加州人一样开车是不现实的,我们的全副器材设备加起来大概有60磅,一行人背着设备步行二三十个街区做地铁、赶公交,一天下来两万步根本不算事儿,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家在手机上下载了记步程序。
三个多月中,我们频繁往返于西海岸和东海岸之间,除了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西北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杜兰大学等知名学府,我们还前往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霍普金斯智库等机构拍摄,我们如同重走了这些留学前辈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通过他们的故事了解到了早期留美学子的艰辛和坚持。
“兴趣”是听得最多的一个词语
“因为从小就感兴趣,所以选择了这个行业;因为想学习更先进的东西,所以来了美国。”这是我们在采访这12位人物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成功或许是可以有捷径的,“兴趣”便是打开捷径之门的钥匙。
发现系外行星“超级地球”的首位华人天文学家葛健在摄制组抵达佛州的前一天就已经把所有日程安排得井井有条,让我们的拍摄效率大大提高。与他接触时,我能强烈感受到他是一个行动派,他走起路来快得带风,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在被问到在美国做研究的体会和收获时,他直言美国人能否“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是他们更看重的。在拍摄间歇的闲聊中,葛健的学生笑言教授是个“工作狂”:每天早上7时起床,午夜后才结束工作,周末基本无休,最忙的时候一周工作大概可达90个小时。葛健补充说:“当你觉得自己热爱一件事,且这事值得做时,你不会把它当成负担,你会觉得这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在南加大圣塔芭芭拉分校任职的数学家张益唐的故事也让我们深受感动。张益唐的人生当真担得起“传奇”二字——他在校时因与其导师不和而遭致学界打压,毕业多年后一度靠在餐馆打工度日,默默无闻。直到2012年,他的一篇论文使得著名的“孪生素数猜想”获得重大突破,轰动全世界。然而接踵而来的名誉和地位对他来说都如同过眼烟云,他依然一心只想着他的数学。即便没有课,他依然每天早7时出门,在学校一呆就是一整天。他说:“如果让我停止思考,我觉得我活得也没意义了。”
我想,如果没了兴趣,葛健不会常年加班永无休止;没有兴趣,张益唐也不会在餐馆隐忍数年仍不放弃,即便在功成名就后仍不忘初心;没有兴趣,那些因篇幅所限,我没提到的每一个故事都不会像后来那样绽放耀眼的光芒,并一次次拓宽人类的知识边界。
时间回到1978年3月18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邓小平在讲话中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40年过去了,回想邓公此话,或许仍未过时。如今,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们仍在不停前行,为自己、为家国,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寻着更加深远的答案。
(文/侨报记者张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