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表明,建筑学更容易导致精神病

浏览:179 时间:2023-04-08
我们和国内外六十多家建筑事务所和二十多家建筑媒体保持着长期合作的关系。输出大量优质的设计案例、行业知识、经验见解,为建筑师们源源不断的提供着高质量的内容。我们是建筑师的灵感采集利器,更是陪伴见证每一位青年建筑师成长的建筑学院。

AC建筑周报-本期看点

建筑学更容易导致精神病

2016东京HOUSE VISION展

把凯旋门改成住宅

“亚洲式造城”

建筑学更容易导致精神病

这是一份来自英国的报道:建筑师杂志(AJ)最近对英国本土的450名建筑学学生做了一次深度问卷调查。最后他们在AJ年刊上发布了调查结果,这个结果很快就被卫报转载了,题为《超过25%的建筑学学生患有精神疾病》。当然,卫报中强调的是七年制建筑学专业的学生。

AJ在调查报告中写道,26%的受试学生因为课业而寻求过专业心理治疗,而另有26%则可能需要心理援助。有些本科学生面临压力导致的脱发症,也有一些学生坦诚曾经尝试自杀。一位学生写道:“我感到感情都枯竭了,找不到一丝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另一位学生则更极端地写道:“我们的教育中正在提倡一种‘为你的作品而自虐’的文化。”白金汉大学的副校长Seldon则说:“精神问题正像传染病一样在建筑学学生间流行。”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AJ将问题指向几点:过长的学时,超量的工作,不成比例的回报(薪水预期),上涨的学费,无法偿还的教育贷款以及教育方向与实践的脱节。关于最后一点,超过八成的学生表示赞同。

关于英国建筑学教育的走火入魔,我曾经不止一次提到过,因此也遭到了不少批评和反驳。以下附上几张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学生奖的优胜作品,大家自行感受一下。

有一点务必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学建筑学——实际上只有非常少的人具备必要的天分。但建筑学这个专业的残酷之处就在于此,很多学生都是学习了多年才意识到自己根本玩不转,甚至还有不少人直到工作了都未必能明白。那么在这个人群中产生严重的焦虑,其实也并不奇怪。

但英国的建筑教育界则有一种奇怪的导向,好像是要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所以不论是RIBA学生奖,还是AASchool的毕设展,你永远能看到各种不切实际、自以为是的“视觉艺术品”。但这个世界并不需要这么多批量生产的艺术家。即使在英国也是如此,建筑行业更需要的是懂技术会操作的建筑师。如此,花了数年心血,搭上昂贵的学费,结果渐渐发现学了一大堆不现实的东西,毕业之后只能做着自己最不想做的工作,而且可能永远也还不完助学贷款的时候,得上点精神疾病也根本不叫事了。

而英国的问题也不仅仅在英国。实际上全世界的“建筑名校”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点类似的倾向。何也?依我之见,这里种种复杂的原因纠葛都有一个大方向:有些人在刻意神话建筑学对整个社会的意义,用造神的手法将其架空,脱离实际。

关于AJ的调查,有人指出450名学生的采样可能缺少说服力。另有人则拿出去年卫报的另一份调查:78%的英国大学生有精神问题,如此看来建筑学并非重灾区。

这里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也遇到过精神问题吗?

2016东京HOUSE VISION展

本年度HOUSEVISION展的主题是“分裂与组合”,集中展示了来自日本建筑师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想法。在上面的海报/地图里,不难发现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这大概是日本最会玩的一群人。

Image Courtesy of HOUSE VISION Tokyo

个人觉得最有趣的还是CCC音像与原研哉事务所合作的“无线屋。”这里其实没有任何实体的设计,参观者需要带上一只无线VR眼镜,跟着导览参观整个存在于虚拟世界的方案。看人玩VR有一种微妙的滑稽感,而看这么多人同时玩VR,是我认为这个设计最好玩的地方。

Image Courtesy of HOUSE VISION Tokyo

而与大东建筑信托合作的藤本壮介则继续坚持着他对“建筑原初”的想法,搭建了这个“出租空间大楼”的原型,用积木式的方法构造建筑的功能和空间。

Image Courtesy of HOUSE VISION Tokyo

近年新锐的AtelierBow-Wow事务所与无印良品合作,设计了一个类似日本老式店铺的办公空间。传统的形制,使用干净纯粹的木料重新演绎,倒也耐人寻味。

Image Courtesy of HOUSE VISION Tokyo

原研哉事务所的另一件作品则是这个巨型的木方。让人很好奇表面的年轮和纹理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

Image Courtesy of HOUSE VISION Tokyo

隈研吾则做了三个匪夷所思的给汽车充电的装置(又好像是利用汽车顶部太阳能供电的居住空间)。

Image Courtesy of HOUSE VISION Tokyo

另外我们的隈工也为整个展览设计了入口——是的,他又在叠木头。

把凯旋门改成住宅

©Patterlini Benoit

这个设计在最近两天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毫不意外,你可以读到各种写手对建筑师想象力和胆量的赞叹和溢美,一不留神,还会被反思党灌一口鸡汤。这里不对这个设计本身多加描述,只是——我的周报读者们大概还记得几个月前提到过的悬崖住宅与“打破网络计划”。当时有些读者表示深受启发,也有人对这种现象表示相当的忧虑。而如今这个凯旋门改造设计,只不过是一个毫不意外的效仿者。往后还会有更多的效仿者出现,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其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建筑师要获得自由创作的资源和平台,首先需要的是名气。而为了名气,哗众取宠是最迅速有效的办法。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时代,哗众取宠带来的营销效果,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机会,足以让很多人瞠目结舌。如果有一条捷径摆在你面前,但需要你放弃你的节操,你会怎么选择?

亚洲式造城

学界有一个词,叫“中国式造城”。这个词自带贬义,泛指城市急速扩张,盲目开发,对原有环境和城市文脉毁灭性的破坏,以及过分密集的高层住宅造城的低质量环境与城市压力,甚至是“鬼城”。摄影师Manuel Alvarez Diestro花了六个月时间,完成了一组摄影作品,以下节选几张:

你会想到哪里?鄂尔多斯还是云南呈贡,又或者是你居住城市的郊区?都不是。这是韩国首尔。

当我们正在努力纠正自己国家的错误时,却看见邻居在我们错误的道路上作死的狂奔,这种感觉,你感受一下。


感谢 AC建筑创作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archicreation

当前页面由百度MIP提供加速,可能存在部分功能无法使用,如需访问原网页,请点击这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