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人才势头强,海归竞争力咋保持?

浏览:207 时间:2023-03-06
春招已经拉开序幕,近日,有媒体报道,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高水平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海归在回国择业中的优势渐渐削弱,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劳动力“本土化”。在新的用工趋势下,留学人员归国后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春招已经拉开序幕,近日,有媒体报道,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高水平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海归在回国择业中的优势渐渐削弱,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劳动力“本土化”。在新的用工趋势下,留学人员归国后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根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同2017年相比,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37万人,增长8.83%;留学回国人数增加3.85万人,增长了8.00%。留学归国人员数量的进一步增长,也客观上增大了海归的竞争压力。专家建议,海归应从心理、知识储备、工作技能等多方面入手,更好地面对国内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

善于发挥自身优势

在北京五棵松附近上班的小许最近过得并不开心,去年,她在美国一所高校拿到了金融类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在一家外语培训教育机构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原本希望海归学历能为自身增色,但小许表示,身边毕业于内地大学的同事都有着很强的竞争实力,自己并未在收入上看到留学带来的优势。“公司现在也愿意多招一些国内毕业生,尤其是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在工作中也的确展现了很强的能力。”小许告诉记者。

“现在的海归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在京东云工作的国内高校毕业生小王对记者说,身边同事也有一些是名校海归,但并没有感觉到他们在竞争中有明显优势。“名校海归跟国内毕业生在最初应聘时的起薪可能有不同,类似于本科毕业生起薪6000元,研究生毕业起薪8000元一样,但是之后的加薪、升值,还是要看个人的整体实力。不过海归的语言优势还是挺明显的,也具有国际视野。”他说。

智联招聘CEO郭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内地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再单纯看重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时也越发看重学生的沟通、实践等综合能力。总体来看,随着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高校的整体培养质量逐渐增长。

如何保持住海归的竞争优势?郭盛给出了建议:“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为例,很多高端的新兴技术行业更倾向于招聘掌握国外先进知识、具备一定经验的海归。首先,海归要善于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和国际化视野,当企业需要开拓海外业务或与海外机构开展合作时,海归的语言能力以及对海外文化的了解,都能帮助其在自身岗位上更好地展示实力。”与此同时,海归的独立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交技能等也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脱颖而出。此外,海归也应及时了解国内相关就业政策,很多地区为吸引留学人才开出了诸多便利条件,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创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条件,这些都为海归施展才华提供了机会。

巩固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支2014年成立的年轻团队,量化派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的员工占比达12%。在量化派创始人、CEO周灏看来,团队中本土抑或海归员工各具优势,海归胜在视野,本土员工胜在更了解国情。“大家共同的特点是极强的自驱力,以及对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的兴趣。我们的海归同事很多是之前在海外共事的‘老战友’,配合默契度高,能够迅速融入;本土教育背景的同事,对于国内市场政策有更多经验,也更了解用户需求。随着海外和本土团队的融合,大家将各自优势赋能彼此,取长补短,逐渐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周灏说。

在美国莱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周灏,拥有资深海外工作经历。2014年,他回国创立人工智能公司量化派,管理团队成员均为世界名校的海归。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周灏认为,是否拥有海外背景并非评价人才的关键维度,本土人才和海归究竟谁更有优势无法直接比较,努力优秀的毕业生无论来自哪里都会展示出自己的优势。他说:“海归人才的优势在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做法也会更愿意去学习。我们的人才标准是结果导向的,会更关注人才当前所具备的专业实力、管理能力、实战经验、行业视野,以及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潜质,要结合社会与工作经验、性格和品质等多方面来看。”

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海归自身实力与企业发展的契合度。郭盛认为,不仅是海归,其实每一位求职者都应不断学习,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去碎片化’”,郭盛建议说,“单纯依靠碎片化学习无法帮助职场人成为某领域专家,只有系统完善地学习才能够帮助自己真正掌握核心技能。”

着力培养“长期眼光”

根据《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中的分析数据显示,多数海归对回国后拿到的薪酬金额并不满意,80%的海归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而在2017年,这一比例是69%,海归实际收入与预期收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考虑到本土毕业生竞争力上扬的趋势和海归光环的“淡化”,雇主逐渐不再单纯为“留洋”二字买单,海归实际收入低于预期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周灏认为,留学归国人员最应做好的准备是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也应通过公开信息或个人渠道提前了解行业的整体薪酬水平,知己知彼。此外,还需做好清晰、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对海归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郭盛表示,海归应从心态和行动上“双管齐下”,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落差。“在心态上,要以‘长期眼光’来看待薪酬问题。海外留学成本较高、留学专业和回国就业选择同质化等原因,造成海归对薪酬的满意度下降,未达预期。但从长期来看,留学经历将为海归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郭盛说。而根据智联招聘《2018年大学生求职指南》的有关数据,拥有相关实习经历是毕业生最终赢得工作机会的首要原因。因此郭盛建议,海归应从行动上发力,多参与实践,提高职场竞争力。

“要坚持‘长期主义’”,郭盛补充说,“相关数据显示,54%的求职者工作不满3年就要跳槽一次。在短期主义盛行的商业环境中,有些企业在寿命短与人才流失的双重挑战下,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我认为职场人应该找到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让自身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文中小许、小王均为化名)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3月30日第10版 记者 孙亚慧)

Tags: 择业海归竞争力
当前页面由百度MIP提供加速,可能存在部分功能无法使用,如需访问原网页,请点击这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