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像龙卷风,来得太快,去得也快。找不到方向的创业者和一头雾水的投资人们不再局限于国内,认真打起了“出海”的主意。国外的创业环境是怎样的?有泡沫吗?会疯狂吗?
某公司 2016年终策划第一波聚焦“歪果仁”的创业环境。
【INDEX】
韩国:大企业失宠,盛行来中国抢市场
德国:吸金能力欧洲第一,境外资本中国最多
:做个高大上的Tech公司,不如做个珍珠奶茶的小本生意
:热闹的动漫和AV后,创业环境特别“冷”
以色列:技术不输硅谷、合伙人战地相识
东南亚:有人创业一夕暴富,有人破产卷款跑路
韩国
说起韩国,除了泡菜方便面,就是那些套路满满又引得我国无数少女花痴加涕泪横流的韩剧,以及被不断复制的综艺节目。在韩国,他们的创业者又在什么样的创业环境里造着什么样的创业梦呢?
O2O热潮依然在继续,VR和AI受关注 从数据统计来看,2013-2015年,移动游戏和生物科技是韩国创投的主要领域。而到了2015年,根据韩国科技媒体Platum发布的《2015年韩国创投动向报告书》显示,风投在2015年开始逐渐将目光转向传统领域创新和消费升级。而进入2016年,韩国的创业热潮,依旧与我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O2O投资热潮还在继续,而AI和VR也在这片土地上开始流行。不过,跟中国创业项目在各种细分领域突围不同,在《寻找独角兽》节目的首尔站录制现场,一位参与海选的创业者表示,“中国可以创建细分的市场,因为市场大。而韩国创建垂直细分市场非常难,因为规模和效应都受到了天然限制。”这便造就了韩国以大企业为主的文化环境,细分市场不能深入,创业公司又不足以在大市场上与大公司一决高下。 市场体量小,将目光聚焦中国 局限于韩国本地的市场体量,不单单当地的创业者希望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市场赚钱,韩国的风投和孵化器等也希望将本地的项目推荐出去,去更大的市场上寻找风投。比起遥远的美国,无论是大环境还是文化心理上,韩国创业者都会觉得中国要亲切许多,据韩国江南区一家叫TheVentures的风投机构创始人表示,他们的很多投后企业,正在将目光聚焦到中国,准备到这个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里分肉吃。但这一切可不像韩剧和韩国的欧巴们进入中国那么容易赢得掌声。但这并不会削弱韩国创业者走出国门的欲望。 据《新浪科技》的报道,中国对外国人行业限制多,信息又模糊,在中国内地的互联网市场避免不了和巨头竞争。一些公司干脆直接将目标用户设定成访韩中国游客,暂时延迟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 大企业失宠 政策向“走出去”企业倾斜 2013年,韩国政府开始践行朴槿惠提出的“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此后,韩国政府又拨款30多亿美元用以在之后的3年中培育初创企业,这一举措让韩国的创业环境进入了春天。“创意经济”旨在让创业公司成为韩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而不再是三星、LG、现代等这样的传统企业巨头独挑大梁。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还与三星、现代等大企业联合,在首尔、釜山等17座城市设立创造经济与创新中心。到了2015年,韩国政府拨款126亿美元支持本地创业公司的发展,拨款数额相比2014年增长了5.8%。 同时,韩国政府还将一改以往以创业初期企业(创业3年内)援助为主的政策,扩大风险援助范围至创业3-7年的“腾飞期企业”。目前,在创业援助资金中,72%的资金集中在创业初期企业上,2017年,韩国政府将把该比例减少至53%。同时,针对腾飞期企业的预算比重则将由目前的16%扩大至35%。 高校开设创业课程 支持生创业 韩国政府设立了专门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机构。诚然,韩国政府意识到了青年一代创业热情不足的问题。 为了鼓励青年人创业创新,早在2014年9月起,韩国便陆续在全国成立多个创造经济革新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韩国各大高校也纷纷制定了创业支持对策。据中韩人力网2016年5月25日的报道,韩国三大高校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和高丽大学不断强调自身与其他高校的区别并奖励学生自主创业。首尔大学设立了“创业者精神中心”,在此进行创业者精神教育并对学生创业给予支持。
德国
“德国造”,国际公认的“匠心”代名词,曾经帮助德国率先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新一轮互联网商业浪潮中德国似乎缺席。事实上,德国的创业浪潮一直稳定推进,这符合德国人一向谨慎务实的作风,只是与大环境(尤其是喧嚣的国内创业浪潮)相比却过于平静。
德国创业者画像如果说硅谷创业者的特点是总想改变世界,以色列创业者时刻存有紧迫感和危机感,那么柏林创业者最大的强项则在于执行力,这与其工程背景息息相关。这里的男性创始人占大多数、80后创始人占大多数。谨慎地乐观是美德。在德国,要问创业者对自己公司的现状有何看法,不出意外回得到一个“谨慎乐观”的答案。 创业之都柏林首都柏林是德国创业的中心。1. 负担得起的场地和人力成本。在柏林,孵化器、加速器、共享空间不断涌现,微软、谷歌等大公司也在这里设有创业中心,同时政府也推出了相应的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 2. 高度密集的名校和科研机构。柏林是德国境内大学和机构研究基地最密集的地区,成为了对年轻和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最具吸引力的基地。3. 创业公司招聘更快。在创业者眼中,柏林更像一个跨国企业的大社区。在柏林工作,生活成本低,而且更容易获得早期创业公司或大公司的工作机会。 4. 吸金能力欧洲第一。2015年,柏林创业企业吸引的资金总额首次超越伦敦,位居欧洲各大城市之首。 政府10年规划被“中国制造2025”对标的德国“工业4.0”更为国人所熟知,而针对高新技术创业更有指导意义的一个10年规划,则是2014年出台的“高科技战略3.0”。1个核心6大领域“高科技战略3.0”最强调的核心要素,是优先发展与社会财富和个人生活质量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六大领域:数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经济与能源、创新工作环境、健康生活、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出钱出力,还给产品买单近年来,德国政府投入研发领域的资金稳步增长。比如为中小企业搭建科研共享的平台,帮助研发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开展高风险研究,并确保成果能够在不同领域扩散,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对接欧盟的咨询服务。 3个不性感的创业领域柏林前市长曾形容柏林是“贫穷而性感”,指柏林并没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因而汇集了搞音乐、设计、时尚、电影的艺术家或创造性人才。然而,德国的创业者却更热衷于“不性感”的创业领域。1. SaaS。因为德国创业者不喜欢为C端消费者提供服务,事实上,ICT一直是德国政府投入力度最大的领域,而大数据和云计算则是其中增长较快的两个。2. Fintech。随着英国脱欧,原本总部位于英国、进行跨国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面临着重新选址,而德国向他们敞开怀抱。在对德国显示出兴趣的互联网金融初创公司中,包括总部位于伦敦的转账企业TransferWise和全球支付AppRevolut。3. 游戏产业。过去10年里,德国一直把自己定位为“游戏之都”,政府对游戏创业十分支持,专门引来法国游戏巨头Ubisoft,带动德国小型游戏公司发展。而与政府的热情不同,风投似乎对德国游戏产业并不关注。 3个融资特点1. 德国人创业多数自掏腰包目前,德国创业者的启动资金仍依赖于自己的积蓄,几乎80%的人称公司是用自己的积蓄创办的。另一个流行的融资渠道是朋友或亲属,约有32.7%。,而天使投资人、政府扶持、风投和其他融资渠道均不足30%。2. 本土机构多关注早期在柏林,初创公司拿到种子轮融资并不难。本土风投机构不断涌现,不过它们更关注种子期和A轮前的投资,初创公司中后期融资还是由国际投资人,私募机构或投资银行驱动。这或许由于德国人思维谨慎保守的原因,使得本土机构在创新追求上动力不足。3. 境外资本中国最多就去年在德投资项目数而言,中国居首,投资更偏向制造业或工业4.0相关项目。
英国
2016年6月24日,英国宣布脱欧了。
一时间恐慌者有之,泰然者有之,乐观者有之,脱欧后的英国,是否还是那个你我认识的创业天堂? 创业昂贵VS 创业便宜有调查显示,英国在创业成本最低的国家排名中名列世界第三。也有调查显示,伦敦荣登全球科技创业成本最贵的城市。1. 租个办公室很贵,租个办公桌便宜在伦敦大大小小的创业者论坛上,听到最多的牢骚,就是该怎样应对高昂的写字楼租金。根据地产服务公司Colliers International的统计数据,2012年以来,伦敦科技城周边的写字楼租金已经增长46%。 2. 曾经你属于世界,现在世界可还属于你?曾经帮助伦敦从欧洲各创业城市中脱颖而出的,是其超高的国际化程度。然而脱欧以后,科技公司普遍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大多数科技公司认为,脱欧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融资,而是移民。由于1/5的伦敦科技工作者来自欧盟成员国,脱欧将直接威胁创业公司的成长:因为这些海外人才认为,在英国工作将不受欢迎。据研究机构Empirica的预测,到2020年,英国的科技行业从业人员短缺将达到24.9万。 3. 融资到底难不难另一个让英国创业者感到创业贵的原因,是脱欧之后融资将变得困难。此外,脱欧让英国创业公司吸引海外资本的能力大不如前。然而,仍有乐观者表示,海外资本多数投向成熟期公司,对于初创企业,政府的扶植力度仍未改变,英国依然是创业从0到1最适合的土壤。首先,政府对境外资本的税收优惠不变。不论英国是否属于欧盟,当地税收体系不会改变,意味着种子企业投资计划SEIS和企业投资计划EIS这两个最明确的税收减免政策仍然有效。无论天使投资人、财团或VC都有权享有优惠。其次,政府投入的创业扶植力度不变。当然,欧盟800亿欧元的“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计划已经不再照顾英国公司了,但当地政府的扶植在脱欧后并未缩减。现在,官方公示有238项政府拨款,小公司可依据各款项申请标准申请。 Tech VS 小本生意1. Tech公司纷纷出逃,笼络人心市长上阵在脱欧前,90%的英国科技公司投出了反对票,面对即将丧失欧盟市场和资本,各科技公司纷纷出海,另择总部。窘境之下,伦敦市长都不得不亲赴美国笼络人心。脱欧之后,伦敦市长萨迪克·汉(Sadiq Khan)立即走访纽约、曼彻斯特和芝加哥,援引伦敦发展促进署的统计结果,向美国的科技人才宣传:“英国已经开放了很多年,以后也不会改变!”2. Tech走后,将是谁的创业机会?英国脱欧的进程还将持续两年,两年的政策动荡对于科技创业公司来说无疑前途堪忧,那么,英国是否还有创业机会,创业机会将属于谁?以下5家公司或许能给你答案。Top 1. LendInvest: P2P住房借贷平台,商业模式类似房产投资众筹。在短短三年内,LendInvest就吸引了超过2200万英镑的投资,企业营业额超过1500万英镑,同时还创造了90个工作机会。Top 2.Perbox:中小型企业的员工互动平台, 旨在帮助中小型企业和初创企业吸引并“培育”他们的工作人员。创立仅1年,营业额就达到400万欧元,拥有30万客户和95人的创业团队。以下上榜项目略骨胳清奇:Top 3.HECK:经营香肠和汉堡的家庭企业,凭借真材实料成功进入了英国多家零售巨头卖场,目前已实现盈利,预计2016年营业额将达到1200万欧元。Top 4.Clearbee:按需垃圾回收收集服务,帮6万家庭、地方政府、企业客户回收垃圾。以500欧元起家,预计2016年营收700万欧元,证明垃圾确实是人类的财富。Top 5. The iOutlet:苹果手机维修翻新以及解锁业务,没错,和中关村鼎好地下一楼的店铺做一样的事!这家公司已经三次上榜,翻新机售往40个国家,预计2016年营收1750万欧元。
看到这些“小而美”的创业项目,不禁让我想起前些年的某期《康熙来了》,一个英国人吐槽在伦敦一杯珍珠奶茶售价15欧!有政府支持小微企业、有多年发展科技的基础,你是否动心了呢?反正我已经打开淘宝查询原料价格了。
日本
日本这片土地上有一件为人称道的事情,这里有两万多家百年以上的企业,约占世界百年企业总数的80%。或许正是如此深厚的老企业积累,这里的创业环境一直温温吞吞。当我国的年轻人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一波波来去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创业氛围似乎很安静,这种安静撩拨着人的好奇心,忍不住想一窥究竟。
历史文化造就的创业环境落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盛田昭夫和索尼、稻盛和夫和京瓷等偶像级创业故事让日本充满了创业激情。甚至到八十年代,依旧有孙正义的软银和柳井正的优衣库在提振士气。 但在今天的日本生态系统里,从种子轮到ABC轮,种子阶段的融资很困难,创业者积极性受到打击。日本的创业,可以说是输在了起跑线上的现实,但这其中原因是什么? 1. 两万多家百年企业带来的稳定环境在日本,即便是制造拉链的公司吉田也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两万多家百年企业已经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深刻并规律地影响和陪伴着日本人的生活,这里的生活配套体系非常成熟。日本的年轻人则很难相信依托互联网创业会成功,新兴的创业趋势并不能感染这里的人们,自然还是因循守旧,按既定的节奏工作、生活,而非创业。 2. 日本社会不宽容失败有媒体曾对此进行过细致的描述。在这里,一个人假如失败,他会在社会中很难生存下去,不仅周围的朋友看不起他,就连找个工作都非常困难,甚至于讨不到老婆,也没法通过银行房贷的信用审核。而创业向来被称作是“九死一生”的事情。 3. 根深蒂固的“终身雇佣制”在1918年创立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被称为“经营之神”,他很注重对员工的教育,首创了不少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其中之一便是“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带来的保证可以让他们工作无忧并获得定期加薪,就算是长远看,一切也似乎在不断地变好,他们大可以按部就班的贷款买房、供孩子上学,就算是生老病死也有国家的健康保险制度以及所在企业的各种福利提供支持。现世安稳,夫复何求?创业不会保障成功,但部分就业在这个国家似乎可以保一生无虞。 4. 大公司垄断带来的挤压在日本,像丰田、索尼、富士通等大企业垄断着太多的资源,而这些大企业间又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财阀关系,很多日本大企业都是交叉持股的,这些巨头和他们的关联公司承包了周边业务在内的全部业务。 创业的平静湖面上掀起的涟漪 大企业会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一些有趣的点子和创新往往来自于创业公司,即便,它们可能没办法最终活下去。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虽有巨头林立、数万百年企业环绕,有很高的失败成本,但总有人满怀激情、充满信心,而这个国家也在试图去鼓励这些人。 1. 政策解冻这两年来,日本政府政府也在关注创业,颁布了不少利好政策。比如,1日元就能开公司,让那些因高额注册资本望而却步的创业者迈出第一步;日本政策金融公库、中小企业基础整备机构和扶植机构可向创业公司提供低息或无息的资金支持;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减免法人税的优惠待遇…… 2. 布局在继续虽然上文中提到的镰田长明表示,日本年轻人的创业高峰其实已经过去了。但非高峰并不等于零。从几家日本知名VC处获悉,日本当前投资火热的领域有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IOT等。 3. “日本青年的创业失败率低”
很多日本创业者不愿意风投机构介入,不希望以变卖公司股权为代价获得投资,他们更希望公司私有,在自己的运作下平稳持续地发展。日本是一个推崇“匠人精神”的国家,即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很显然,这一精神也被贯穿到了创业上。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报告称,从2002年至今,日本初创企业的退出率仅为17.5%。换句话说,日本青年创业的失败率较低。拒绝泡沫,少而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以色列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以色列。地处最危险和荒蛮的中东,自建国以来终日硝烟战火弥漫、黄沙铺天盖地。如今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浴火重生,吸引来自全世界的巨头公司和风险投资纷至沓来,今天,以色列拥有4000多家创业公司,平均每184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创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圣地”。
基因:为什么偏偏是以色列? 这是一个地理概念上的“小国”,却是创业版图的“大国”。国土面积约为2万平方公里,人口710万。在7年前,以色列的人均创业投资额就已经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一个炮火连天的弹丸之国,为何能催生出如此繁荣的创业经济?其一,这与以色列强大的兵役制度有关。36%的以国高科技新创企业家,曾服役于以军科技部门。战场服役的经历使以色列的创业者们有着超人的领导力、团队协作精神、执行效率和抗压能力,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几乎都在军队里锤炼出来。其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甚高。由于经历了漫长的被放逐的历史,犹太人认为最大的财富和武器就是知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甚高,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为科技领域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三,以色列政府给予创业者有力的支持帮助。以色列政府对创业做出的最大贡献应该来自于Office of Chief Scientist(“OCS”)的设立。OCS创建于七十年代,隶属于以色列经济署,最初是为了培养技术类移民而成立的孵化器。如今OCS每年平均向1000多家初创企业注资。另外,以色列平等的社会关系传统。以色列人直率的性格不言而喻,在以色列的各个组织里,没有谁是真正的下级,人人表现得像国王,无论大学、公司还是军队,都会尽量实现扁平化管理。这种社会传统与创业公司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是非常契合的。 特点:技术驱动型为主,赚钱靠“卖卖卖” 以色列的创业公司跟中国的有很大不一样,属于技术驱动型,而中国则多是商业模式型的。以色列公司较少做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大多具有核心技术壁垒。商业模式也与中国创业公司有明显区别。还有一个特点是以to B模式为主,相比之下,中国以流量驱动的to C商业模式创新融资案例占了80%以上。 尽管创业氛围浓厚,但以色列的创业者不太热衷于像中国创业者一样把企业做大做强IPO,而是选择做小做精,大分部以色列startup的命运,都是坐等高价被收购,或者是技术转卖。因此,被视为“硅谷第二”的高新科技产业聚集地以色列,始终无法真正培育出像谷歌、微软这样的世界顶尖科技的领导者。 资本:20%投资来自中国,巨头纷纷布局 以色列企业对海外资金依赖度甚高。来自IVC的数据显示,以色列的高科技企业80%的资金来源于国外,其中占比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中国。根据IVC统计的数据,2015年以色列20%以上的初创公司投资来源于中国,主要有两种形式,包括投资当地的基金公司,或直投初创企业。 2014年1月,以色列条形码公司Visualead宣布获得阿里巴巴500万美元投资,这是中国互联网巨头首次投资以色列创业公司。2015年,阿里巴巴成为以色列顶尖VC基金JVP的战略投资人,投资规模约为数千万美元。此外,百度、小米、360、联想集团等巨头都在以色列有所布局,主要投的都是以色列科技企业,投资规模大多是数百万美元。
但投资以色列企业的回报期比较长,一般需要8-10年时间。文化差异也是个问题,以色列创业者往往希望中国的投资人只要出钱就好,不要对项目指手画脚;而对于中国投资人来说,希望能更多地参与到项目的研发之中。
东南亚
对于国内大多数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东南亚曾是员工旅游或海滩度假的目的地,现在却是掘金热土。
一场充斥极与极的大冒险从以下两组对比中,或许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是东南亚创业的大冒险。胜利者与失败者这两个华人打造创业公司,一个成为价值37.5亿美元的独角兽,另一个创始人卷款跑路。1. Garena,东南亚最大独角兽Garena是一家家由华人创办的初创企业,涵盖游戏、资讯、商品、支付、服务的完整娱乐产业链条。目前该公司已经募集了5亿美元资金。2. 华企园,卷款出逃的末日狂欢华企园成立于2016年1月,总部位于柬埔寨金边。这个众筹楼盘项目的核心是帮助入柬中资企业落地。第一期众筹圆满成功,而第二期众筹发起仅一个月后,创始人伍新权便卷款跑路。高科技与低科技有创业成败,也有国力落差,一个位居东南亚中心,希图世界fintech中心;一个偏居内陆,举国找不到可投的项目。1. 新加坡,高科技标签问鼎世界新加坡集中着整个东南亚最优质的创业资源。在吸引资本方面,政府率先为美元VC提供落地支持,使其成为东南亚的风投中心;人才方面,政府向海外人才提供了迅速便捷的落户政策,让新加坡成为该地区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媒体方面,这里拥有众多知名媒体的分部,发布一条融资消息即可传播全世界。2. 老挝,低科技才能获得投资作为东南亚地区唯一一个内陆国,老挝的创业之门似乎也较邻国闭塞。尽管该国GDP有望达到7%的增长,首都万象的创业机会仍十分匮乏,甚至会英语的创业者都很少。兰德曼给出了几个值得投资的创业领域——低技术、农业、教育、酒店业。一个努力开放的创业生态群尽管创业环境和创业者素质良莠不齐,却不妨碍东南亚成为下个世纪发展最快的区域。自循环创业生态东南亚乐于用“创业生态”来形容整个区域创业环境和参与其中的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中,主要玩家是各个初创公司,他们是绝对的主角,享有来自培育者的给养和帮助。他们希望自己的第一代“仙童半导体公司”,能帮他们培养出英特尔、谷歌、红杉和KPCB。 开放!开放!中国和印度已经消失的人口红利和互联网红利,正在东南亚如火如荼的上演。1. 新加坡:政府与VC共担风险。新加坡是最早对国际开放的创业生态,除去英语优势,政府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为吸引国际资本,新加坡政府提出5比1的风险共担计划,即VC投10万,政府就投50万。新加坡也发展成为东南亚的风投之都。2. 印度尼西亚:人口红利最明显。有媒体称印尼像是七八年前的中国。印尼有超过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仅次于印度和中国,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红利明显。3. 泰国:发达的电信业是生态主要助力。和东南亚多数国家一样,跨过PC互联网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泰国,移动用户增长迅猛,三大电信公司分别设立自己的孵化器,成为泰国创业生态的主要助力。4. 马来西亚:MaGIC和MDeC发挥重要作用。由马来西亚政府亲自担当创始人兼CEO的MaGIC是当地最大的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 一个琐碎却诱人的大市场这样一个琐碎的创业生态群,机会在哪?谁能抓住这个大市场的机会?差距之间皆机遇贫富差距、基础设施差距、人才差距、创业环境差距……都是初创企业在这里拓荒的阻碍,但同时,一旦你弭平了其中的某一个差距,就意味着一个独角兽的诞生。在东南亚,谁的公司能解决实际问题,谁的公司能为当地引入新的生活方式,谁就有可能获得资本的青睐。另一个说服投资人的关键因素是,扎根一个国家,同时在两三个国家发展业务。 “To VC”不如“To 中国大公司”
有这样一种说法,在中国复制一个国外创业模式,一年之内会有1000家类似模式涌现。而在东南亚复制一个模式,估计只会出现10家类似模式。这意味着在东南亚少了990个初创公司跟你抢市场。
更多关注微信公众号:jiuwenwang